首页 · 毕业故事

蒙小凤:勇往直前 无问西东

来源:广西大学

我叫蒙小凤,作为一名“汉教人”,已有16个年头。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和事业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我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从汉语国际教育“走出去”阶段的一名小小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到如今的国际中文教育“融进去”阶段的教师教育者,在紧跟国际中文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不畏困难与挑战,抓住了各个时期的机遇,一步一步实现自我的成长。

报道当日拍摄于学院门口.jpg

2006年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后,我有幸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第一批前往泰国任教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从学生到中文教师的身份转变非常快,没有任何时间缓冲,刚出校门就飞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在使馆短暂会面后便被领到了工作地,第二天就开启了全新的工作生活。在慌乱中,我很快就被现实打蒙了,挫败感、无力感涌上心头。早期赴泰志愿者的际遇大抵相同,有人无法适应而早早离开,有人克服困难坚持走了下去。我属于后者,学会适应新环境,放下抱怨,扛起责任,便会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与学生合影.jpg
与学生合影

三年志愿者工作结束后,一次机缘巧合,在学生家长的推荐下,我抓住了在泰国高校任教的机会。初到新单位,自诩科班出身的我很快就发现知识与能力的严重不足。相较于针对青少年甚至学龄前儿童群体的教学,成人教学的方式与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更为明确和迫切。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只是中文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的高要求,还有和外国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共鸣、价值观的构建与探讨,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有全面的专业素养。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何为教学相长,正因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自强。一学期后,学校认可了我的教学能力与素养,签了三年的合同。在泰国法政大学任教时期,是我个人教师专业发展第一个快速成长期,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回国读研。

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时合影.jpg
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时合影

回国读研,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分水岭。2013年顺利入读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同时在广西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谋得汉语专职教师的职位,边读书边工作。在国教院工作的这几年,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极大的提升。班里的教学对象不再是单一国别,日韩、欧美、非洲、东南亚的学生混合成班,在这个“联合国”中文进修班里,我快速掌握了课堂管理与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学生给予的肯定是最大的鼓励。进修生一批批地来,学成归国或去到别的专业深造,学期结束即各奔东西。虽说再见,或许就是再也不见,但与他们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直影响至今,而这些一线教学经验也成了我转变为教师教育者后给学生分享的最佳教学案例,继续影响着未来的“汉教人”。

与老师同学的毕业合影.jpg
与老师同学的毕业合影

2018年,我所工作的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系的负责人之一,我踏进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大门,工作重心从教学转到行政,教学对象从培养知华友华的留学生过渡到培养具有扎实中文基础知识和良好教学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

理论讲过无数遍,不如上台走一遍,我深知以赛促学的意义,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为此,每一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我都亲力亲为,倾囊相授,每当看到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站上领奖台,便是最大的收获。在评估期间,几番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过程中,不断加深了我对专业和学科内涵式发展的理解,但与此同时,深感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仍有欠缺。一个更为清晰的职业规划浮现眼前——继续读博深造。

读博,是我个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我进入了下一个职业生涯的分水岭。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扩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积极备考,一战上岸。我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是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博士新生。

“汉教人”这个身份,不同时期赋予了我不同的定义与使命,是老师亦是学生,是挑战亦是机遇。我常常用央视“开学第一课”的一段话激励着每一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生:“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像我们一样在金钱之外,肆无忌惮地谈爱国、谈理想、谈情怀、谈世界担当。”

值此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们“汉教人”薪火相传,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版权所有: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中文联盟

技术支持:五洲汉风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