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利:心之所向,无问东西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我的志愿者故事从泰国展开。作为2019年第18批赴泰国普通中小学志愿者的一员,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家,我开启了许多“第一次”经历。第一次站在海外讲台,实践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面对传说中“既天使又魔鬼”的泰国学生的课堂管理考验;第一次沉浸式体验跨文化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摸索与当地人最适宜的相处方式。
作为起点,这一路,五味皆具;这一程,纸短情长。从准备志愿者考试、岗前培训、赴泰教学,到任期结束归国,无不让我感到锻炼与成长。
回首“‘泰’难忘 ”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教学工作上,有收到高三学生继续就读中文专业的欢喜,有遇到“亲其师,习其文”的学生带来的欣慰。另外,行进在国际中文教学的路上也能同时闻到“瀚宇之花”开出的芳香,体验到前辈耕耘的硕果。有过学习对方语言的共同经历也成为了我在海外和偶然遇到的泰国留学生认识并交谈的契机,我们能通过对方语言的联结产生一见如故的亲切感。诚如纳尔逊·曼德拉所言“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相遇的我们,用一个中文词汇识破陌生隔阂的身份密码。万里尚为邻,天涯咫尺,我们有我们的谈笑风生。言语为桥,无形却有力。诸如这样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我对现在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和期待。
在跨文化体验上,毕业后至今还保持联系的泰爸泰妈和寄宿家庭其他成员,也让我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一理念的体会更为深刻。在偶然的相遇相识中,他们对一个二十出头独自到异国他乡的女孩的关爱与照顾让我倍感温暖,有种“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之感。另外,泰式微笑、多元包容、悠闲的生活、平和的心态以及讲究的仪式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来的我。
时隔近两年,我有幸顺利到达匈牙利做志愿者教师,在七千公里外的这个陌生国家讲述中国故事,也在这片欧洲土地上体验文化的多元交流。见众生,看世界。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一声声“你好”传递中国人友好热情的形象和蕴含中式思维的语言,在课堂上组织文化活动向学生和当地民众讲述中国当代故事。语言文化的交流也因双向互动而精彩鲜活。教学之余,我们积极探索当地文化,去了解匈牙利的历史,思考匈牙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他们生活环境的关系。
从有“微笑王国”之称的泰国来到匈牙利,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但是学生们却同样亲切可爱。泰国学生非常热情活泼,匈牙利学生羞涩乖巧,但他们一样会在我上下课的路上,笑着用“你好”跟我打招呼,有的还要主动击掌回应。我在学期末教给他们《你笑起来真好看》这首中文歌,他们学得很认真,后来还在匈牙利小学生中文秀比赛上获得了优秀奖。
于是,我开始了第三任期的志愿者生活。在挑战与获得相伴的路上,时刻提醒自己认真生活,不辜负过往的时光。收拾行囊和心情,倍感充实地向下一站出发,遇见未知的风景和挑战,遇见更好的自己。
写于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第567天,因为,在海外任教的每一天都值得好好经营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