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博士生闫肃:为伊中两国民心相通做贡献
信息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闫肃,听到这个名字,会想到什么?严于律己?肃恭勤慎?一个翻阅字典时偶然觉得读音好听而决定的名字,却恰好贴合了这位伊朗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闫肃的真实性格。初学中文时读到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似乎也融入了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之中,一步一步勤恳踏实地走在治学之路上,一点一滴有条不紊地为搭建伊中两国沟通交流的桥梁添砖加瓦。
文化熏陶 开局启程
“在伊朗,普通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闫肃说道,上大学前,她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接触也仅限于功夫电影中的片段。起初出于对就业前景的考量,她选择成为了伊朗第一批中文专业的学生,但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愈发强烈,如何促进伊中两国民心相通成为了她最根本的学习动力。
本科在读期间,闫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接触了许多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国思想家的哲学思想。本科二年级闫肃阅读了英文版《红楼梦》后非常喜欢,便产生了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波斯语的念头,此后她和同学们一起翻译了巴金的经典作品《家》,还独立翻译了田汉的代表作《获虎之夜》以及《于丹<论语>心得》(2017年修订新版)。
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了解逐渐加深后,闫肃也愈发感受到中国文化与伊朗文化中的共鸣之处,比如读到论语中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时,她发现其中行动胜过言语的品质,在伊朗也有类似的箴言,这样的发现不断激起闫肃想要连接起两国文学文化交流的愿望。
大三时,成绩优秀的闫肃被推荐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暑期研修班,在上海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她既学习了中文,又体验了中国书法、武术等文化课程,其中修身养性的太极拳给闫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身心放松,可以排解压力与杂念”,她说,“我很喜欢这里的生活节奏,这里的人文气息,我一定要再回来读硕士。”闫肃在离开上海时已在心里下定决心。
迈出脚步 拓展深耕
带着美好的回忆,回到伊朗的闫肃一边思念中国一边认真学习。在离开中国的那一年里,她非常怀念中国,并再次坚定了前往中国继续硕士学习的想法。
大四时,在老师的推荐下,闫肃申请了郑州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希望在此前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加强对中国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了解。
硕士期间的一次“我的中国故事”征文活动令闫肃印象深刻,她在征文中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与中国文化相遇的故事,将中国比作一本书,每一页都让她学到新知识。
课业之余,闫肃参加了“汉语桥”中文影视作品云配音比赛,获得优秀奖;参加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的短视频征集活动,自己尝试编写脚本并拍摄视频,从历史上的“一带一路”文明交流讲到当下的伊中密切合作、对伊中关系做了简单的历史梳理。
坚定方向 面向未来
硕士毕业之际闫肃了解到了“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有着在上外参加暑期课程的难忘记忆,加上与导师在学术方向的契合,闫肃毅然决定申请到上外攻读博士,师从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马丽蓉教授。
2012年,闫肃参加了“新汉学计划”中文高翻培养项目中国影视笔译工作坊,闫肃说,工作坊让她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影片背后的深层意蕴,也让她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中国文化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工作坊将语言翻译课与字幕翻译实践相结合,增进了她生动准确翻译中国影视作品的能力。
闫肃谈到,“新汉学计划”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讲座、工作坊等学术实践机会,还为她提供了许多作品出版方面的帮助,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再接再厉不断精进,实现更多的理想目标。
闫肃说,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带给她的收获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认识了热爱中文的各国朋友,接触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她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
谈起未来的计划,闫肃尚未决定好将来是留在中国还是回到伊朗,但无论是在哪里,她都希望能够继续投身于伊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事业,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为两国人民的民心相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