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洲青少年打开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
信息来源: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从2012年以来,段伊若曾先后在非洲3个国家任教,教授学员超过500人,她从年轻活力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中文教师。她用青春谱写,用语言交融,她通过中文教学为非洲学生,打开了一扇扇观察多彩世界、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窗口。
初出茅庐 收获信心
2012年2月,段伊若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第一次来到非洲工作,任教于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
段伊若说,“虽然临行前我接受了细致的岗前培训,也做足了各种准备,但是初到非洲,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仍然接受了很多挑战。最主要就是教学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讲法语,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努力要求自己尽快学会一些法语的课堂用语和一些教学的日常用语。”
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时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中文教学活动,所以学生们对中文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们通过活动对中国越来越熟悉和了解,我也收获了很多灵感和思路。”
“每次看到他们把课文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的时候,我都忍不住表扬他们。靠着这种坚持,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毕业以后就成为了合格的本土中文教师,他们也在自己的故乡让越来越多的非洲人爱上中文,爱上中国。”段伊若说。
教学出色 成绩斐然
2016年1月,段伊若再次踏上非洲这片土地,来到了美丽的莫桑比克。这次她是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在蒙德拉内大学任教,可以说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作为第一届中文专业班主任兼任课老师,段伊若赴任后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
“全班当时30多名学生是从200多名报考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我带着这群年轻人第一次体验了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汉字,用中文来朗诵诗歌,也看到了他们第一次拿起话筒用中文来主持节目。我也用镜头把这些难忘的第一次都记录了下来,非常感动。”
段伊若说,这些学生们大多都是从最基本的拼音学起,通过刻苦与努力,中文水平都稳步提升,他们的每一次蜕变都让自己十分动容。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届学生中的一名叫王浩的学生。他非常活泼,喜欢跳舞,还喜欢写歌,有时候还会受邀到电视台录制节目,他还获得了《中莫建交四十周年优秀征文作品集》一等奖。在系统性学习了三个月中文以后,他就把课文的内容变成了rap(说唱)唱词,这种自学方法让所有的老师都非常惊讶,也非常耳目一新。在学习中文一年半以后,他如愿以偿地去中国留学,祝福他的中文之路能越走越远。”
使命在肩 一路前行
2023年7月,段伊若开始在卢旺达大学任教。在段伊若看来,作为中文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卢旺达学生,更要把当代中国的风貌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介绍给学生,因为他们之间会有共鸣,有共鸣就会有兴趣,有兴趣的话学生们就会主动深入地去了解中国的文化。
段伊若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会讲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我同时也会把中国当代的新四大发明加进去,比如说移动支付、网购等等。学生对于当代中国的一些东西非常感兴趣,他们上课的专注度也会比较高。”
如今不少中国企业来到卢旺达投资建厂,给当地人带来了就业的机会,她的一些学生也通过学习中文从中受益。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这里来投资,我的学生因此也得到了一些诸如翻译的工作机会,我也感到非常骄傲。在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有学生送给了我一个当地的小书包,我觉得非常感动。等我将来回到中国以后,看到这个礼物,我也会想起在这里工作过的难忘时光。”
除此之外,段伊若还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叶星是卢旺达大学一名当地大三学生,今年25岁,她说,“段老师有时候给我们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络博主,从这些视频当中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段老师还推荐给我们很多电视剧,我们从电视剧了解中国年轻人的交友和娱乐,这些对我以后到中国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特别感谢她,我们都有着深厚的情谊。”
段伊若说,“非洲大概是来了就会爱上的一块神奇大陆,在这里工作的几年也让我入乡随俗,逐渐适应了这里的‘慢’生活,还得学会遵守‘非洲时间’。‘慢的攀登者不会掉下来’‘拖延不碍事,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好’这两句非洲谚语道出了非洲人的时间观和生活观。”
不知不觉已经在非洲走过了三个国家,因为中文,我和追逐‘中国梦’的学生结缘,现在随手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回忆依然清晰而深刻,脑海里依然清晰地记得学生在舞台上的模样,或俏皮,或灵动,或帅气潇洒,他们永远是我心中最明亮的少年。我衷心地祝福他们的中文越来越好,也期待与他们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