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点亮学生梦想”——我在尼日利亚教学记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2月24日 第 11 版)
《学中文》版刊出的文章《中文老师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张弘毅正是我的学生,他的文章也勾起了我在尼日利亚任教期间与学生们相处的很多回忆。
学中文带来希望
虽面临诸如家庭经济资助有限、路途遥远、电力供应不够充足等困难,学生们仍坚持学习中文,因为中文给他们带来希望,点亮了他们前进的路。
梦想是最好的方向,学生都非常勤奋,教室里坐满了,有的就到走廊听课,老师们的办公室也总挤满求知若渴的学生。因当地的电力供应不够充足,有时会停电。有的学生就买一盏可以充电的应急灯,遇到晚上没电,便用应急灯学习。看着他们充满求知的眼神,我们十分感动并充满动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少学生学习一两年,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文水平显著提升。学习中文助力不少学生实现梦想,他们也因此成为学校的骄傲和学弟学妹的榜样。
吴文仲获得奖学金到河北师范大学进修中文后,继续在该校攻读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学位。他一到河北,就爱上了说相声,勤学苦练,还开了个人相声专场。
夏小丽5岁时因车祸致右手受伤,从此变得有些自卑。开始学中文后,随着中文水平的不断提升,她渐渐变得自信。受益于中文学习,夏小丽受聘于一家当地的中资公司。后来,她获得奖学金有机会到厦门大学学习中文,并再次获得奖学金,到河北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学位。
因中文改变命运的尼日利亚学生还有很多,包括在南开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的韩懋宇,获得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非洲组冠军的丁家明等,他们当时刻苦学习中文的场景是我最难忘的回忆。
饱含情谊的画像
在尼日利亚这片土地上,来自中国的老师们挥洒激情,看着学生们一天天成长,也从中收获了感动与成就感。
老师们常说,“我们是一群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们把爱给了学生,用中文点亮了他们的人生,而学生们也把爱传递给了我们。”师生更像家人,学生常称呼我和唐巧华老师“中国爸爸”“中国妈妈”。
相声达人吴文仲曾跟我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吴群彬老师,我亲爱的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和唐老师的教诲。您和唐老师让我实现了理想,我保证到中国会更加努力读书,会让你们以我为傲。”
我和唐老师即将结束在这里的教学工作时,学生们非常不舍,为我们举行了欢送会,还送上精心准备的画像。大家回忆相处的日子,说到动情之处,皆落了泪。这些沉甸甸的情谊,对我们来说,不只是难忘的回忆,更是一生的财富。
我和唐老师是同学,虽然恋情并不是从任教于尼日利亚开始,但我们的感情却因为在尼日利亚共同开展中文教学变得更加牢固。回国后,我们举办了婚礼,但并未拍婚纱照,因为这幅饱含着学生情谊的画像就是最好的婚纱照。
在尼日利亚任教时,我和学生有个约定,就是等他们到中国学习后,在厦门相聚。后来,学生们从北京、吉林、河北、山东、湖北赶到厦门相聚, 我们一起聊着近况,仿佛回到大家一起学习中文的日子。
学生就业很抢手
对我来说,没有比看到学生学有所成、凭自己的专业能力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更欣慰的事。
学习中文的学生也确实成了尼日利亚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许多学生凭借中文技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阳光帅气、天资聪颖的齐笑天,陪着同学报名学习中文时,由此打开了中文之门并彻底爱上了这门语言。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到厦门大学学习了一年中文。回国后,他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改善了家中的生活条件。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刘颖,回到尼日利亚后先后参与多家中企在尼日利亚的注册及运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赢得了同事的肯定并被一家中资企业聘为尼日利亚项目总经理助理。她凭借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为项目落地尼日利亚提供了翻译支持,而且妥善处理了项目在尼日利亚的外联事务。刘颖认为,越是了解中国就越是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尼日利亚发展的借鉴意义。她坦言,就职中企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和刘颖一样,陈思思也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她回到尼日利亚,加入了一家中资企业的尼日利亚事业部,成为尼方项目经理,专门负责中尼双方大型企业间的合作联络。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陈思思邀请了5名中文学习者加入团队。
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如叶文婷、林思懿、沈月岚等,学完中文后便到中资企业从事翻译工作。而培养优秀专业的综合型中文人才,正是在尼中文教学机构的目标并积极付诸实践,比如与中资公司、尼日利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百余家企业推荐了数千名中文翻译工作者,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还促进了中资公司在尼日利亚的本土化发展,为中尼两国的经济合作作出了贡献,也为中尼友好交流、民心相通添砖加瓦。
回望在尼日利亚的中文教学之路,我何其有幸,有机会通过教授中文而助力尼日利亚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我又何其幸福,能成为这群可爱的学生的老师。
(图文 吴群彬)